中文  日本語  한국어  English
当前位置 >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内容
当涂大闸蟹的“命运变奏曲”,弹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旋律!
2017-11-03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涂县塘南镇蟹农杨海兵说,十九大报告的这一论述,说到了蟹农们的心坎上,为推动水产养殖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10月28日,当涂“蟹王蟹后”争霸赛摆起擂台,经过称重角逐,由杨海兵选送的重达535克的公蟹摘得“蟹王”桂冠。

  “蟹王蟹后”争霸赛热闹的背后,是养蟹业的转型升级。“养蟹要赚钱,得要养大蟹。”杨海兵说,规格越大,卖价越高,不上规格的螃蟹每市斤才二三十元。

  “举办蟹王蟹后争霸赛,就是引导蟹农养大蟹,养精品蟹。”当涂县水产局局长陶顺宝说,近年来,该县为了更好地发展河蟹产业,围绕河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了技术模式,创造出以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养蟹模式,河蟹养殖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养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县50%以上的养殖水域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河蟹产业成功实现了“从大养蟹向养大蟹、从养大蟹向养优质蟹、从纯养蟹到产业化”的跨越,当涂河蟹养殖业通过生态养蟹技术真正实现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杨海兵说,十九大报告的这一论述,仿佛揭开了当涂养蟹业一段惨痛的历史。

  当涂花津蟹与阳澄湖蟹、白洋淀蟹并称“中华三只蟹”。随着河蟹大规模放养技术的推广,当涂兴起一股养蟹热。渐渐的,所养的河蟹商品规格越来越小,河蟹养殖效益开始大幅度下降,大部分养殖户出现亏本。当蟹农们还没有明白过来是什么缘故时,县里请来了上海水产大学的专家。专家们一眼就看出,是蟹吃生态,导致水环境越来越差之故,提出了一套以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养蟹新模式。

  以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养蟹新模式,其核心就是“种草、投螺、混养、稀放、控水”,种草可净化水质,投放螺蛳等天然动物性饵料可提高河蟹品质,混养滤食性鱼类可改善水质,被农业部誉为“当涂模式”在全国推广,该县被列为农业部科技入户示范县。养蟹业由此再度崛起,中国渔业协会授予当涂“中国生态养蟹第一县”称号,年河蟹总产量1.3万吨,占安徽全省河蟹总产量的七分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十四连冠”。

  与此同时,随着河蟹大规模放养技术的推广,蟹苗培育也成为养蟹业的制约瓶颈。乌溪镇蟹农看到市场空当,开始专业培育蟹苗。全镇蟹苗培育基地2万亩,年产蟹苗4亿只,可创产值2亿多元,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鄂、湘、赣、鲁、苏、浙、皖等7个省,成为“中国优质河蟹苗种第一镇”。

  蟹苗培育过了关,种草、投螺、混养、稀放,水生态又恢复了,养蟹业起死回生。杨海兵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们蟹农也要作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