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日本語  한국어  English
当前位置 >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内容
中国一年进口超5万吨的野生阿拉斯加太平洋鲑鱼
2018-03-06
吃鱼,象征年年有余,这样的传统习俗让鱼成为中国宴席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进口海产市场的旺盛,市面上的鱼也丰富起来。加上消费者饮食结构的升级、中等收入家庭增多,带给全球海产贸易市场巨大的商机。

  但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养殖水产品滥用兽药、添加剂超标等字眼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者消费者的底线,“无污染”、“纯野生”、“无添加”的海产品从某种程度上起了“避风港”的作用,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不可小觑。

  近日,由美国阿拉斯加地区公益组织 Sea Grant 经过为期3个多月、调查了超过1,000位中国超市消费者,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市场上,来自阿拉斯加的太平洋鲑鱼(包括chum狗鲑,pink粉鲑等)仍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自2011年起,中国就已成为美国阿拉斯加地区商品出口的重要目标市场之一,其中海产品所占的比例远大于其他品类,足有54%之多。根据国际贸易中心(ITC)的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海产品按总量排名,前四名分别是鲽鱼(104,611吨)、真鳕鱼(55,406吨)、狭鳕鱼(51,647吨)和太平洋鲑鱼(50,059吨)。

  再来看 Sea Grant 的调查结果:

  近40%的中国消费者表示至少每周会吃一次海产品,但只有超过9%的消费者会每周吃一次鲑鱼,近7%的消费者表示从未吃过鲑鱼;

  受访者中超过66%认为海产品比其他食品健康,超过25%更偏好野生海产品,另外近25%表示不清楚野生海产品和养殖海产品之间的差别;

  超过38%的消费者称会在外出就餐时选择鲑鱼刺身或鲑鱼寿司,近18%也会选择在家生食鲑鱼;

  在选择鲑鱼时,哪些因素是首要考虑的?大体来看,捕捞加工方式>环保认证>肉质色泽>储存方式>原产国>脂肪含量;

  超过68%的消费者表示了解到阿拉斯加太平洋鲑鱼生长于纯净无污染的环境,并采用可持续的方式捕捞后,会选购阿拉斯加的太平洋鲑鱼产品;

  近59%的消费者称如果价格合适会选购阿拉斯加的太平洋鲑鱼产品;

  与美国消费者大多数食用鲑鱼片不同,鲑鱼鱼头、鱼尾、鱼骨等产品在中国市场都有一定占有率,这主要是因为烹饪习惯的差异造成的。

  以笔者的经验,国内超市售卖的鲑鱼大多数是来自挪威、智利等国的养殖大西洋鲑,野生的太平洋鲑鱼很少直面消费终端,多数走进了位于青岛、大连的加工厂进行深加工,或者加工成调味鲑鱼片等制成品在超市上架(笔者曾购买过一款咖喱酱汁的鲑鱼片,肉质虽然还好,但调味实在是一言难尽...)。造成这种局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野生的太平洋鲑鱼的油脂含量偏低,生食的话从口感上不如养殖的大西洋鲑鱼那样细腻,熟食更好。

  而且养殖对于寄生虫、污染物的可控性更强,随着养殖科技不断突破,包括此前一直被诟病的海虱病如今也找到了“激光驱虫”的解决方案,只要合理合规进行严格养殖,生食养殖鲑鱼的安全性更高,因此野生的太平洋鲑鱼更推荐熟食。

  像盒马鲜生和京东7Fresh等生鲜新零售业态,倒不妨引进野生的太平洋鲑鱼,结合餐饮烹饪,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而且像三文鱼头、鱼皮和鱼骨等产品,在外国人眼中只是“废料”,因此价格相对较低,但经过烹饪后却能重换新生,变身鱼头汤、炸鱼皮、炖鱼骨等。

  承载着“纯天然”、“无污染”、“野生捕捞”等重量级宣传标语的太平洋鲑鱼,很有可能在零售市场再掀起一阵消费热潮。下一个爆品,会是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