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日本語  한국어  English
当前位置 >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内容
早熟幼蟹的成因与预防对策
2018-05-08
人工养殖河蟹市场前景看好,但因幼蟹培育及饲养管理等技术缺乏,性早熟幼蟹(1龄蟹种)较为普遍,这些早熟幼蟹(俗称小绿蟹),体重均在20克左右,生命力和抗病力极弱,导致河蟹商品规格过小,品质低劣,且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大批死亡,严重挫伤养蟹人的积极性。



    一、早熟幼蟹的成因

    1.种质因素。①遗传性状:一些蟹苗繁殖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常常将个体小,达不到亲蟹规格的河蟹用作亲本进行繁殖。其结果,繁殖的后代个体相应过小,极易早熟。②近亲繁殖:当前绝大多数蟹苗繁育场的亲蟹均是自繁自育,这样年复一年地近亲繁殖,其品种质量也逐年退化。



    2.环境因素。①水温偏高:幼蟹对水温较为敏感,据测定,当水温在13℃以下时,幼蟹便停止摄食,当水温达15℃--24℃时,幼蟹活动摄食正常,当水温处在25℃--28℃时,其活动力极强,摄食量大增,新陈代谢特别旺盛,从而促使性腺发育而形成早熟。②换水过勤:由于人工养殖河蟹是高密度放养,为使养蟹池水质洁净清新,通常采取更换池水或冲注新水的方法,从而刺激幼蟹的性腺趋向早熟。



    3.人为因素。①放养密度:据有关资料表明,幼蟹的放养密度与生长、性腺发育成反比,即当放养密度相对过小,活动空间大,饵料充足时,幼蟹发育成熟加快。②饵料结构:投喂幼蟹的饵料组成成分不合理,特别当偏重动物性饵料时,因其富含磷脂类和蛋白质,有的甚至还含有生长激素,这些成分均是引起幼蟹早熟的主要成因。③投饵数量:商品饵料喂量过大,使幼蟹无休止摄食,造成其体内蛋白质含量过剩和营养指标过高,多余的蛋白质转换为脂肪在肝胰腺组织中储存,诱发幼蟹提前蜕皮形成性早熟。



    二、预防对策

    1.把好亲蟹选择关。对蟹苗繁殖场(所)实行颁发生产许可证制度,并增派技术骨干到蟹苗繁殖场进行技术指导及品质监控。按照质量标准严格挑选体大质优的成蟹作亲蟹,一般选择个体重达120克以上的2龄蟹,根据不同地域或不同水系挑选亲蟹进行远缘配对。



    2.把好合理放养关。为有效控制幼蟹的早熟,可通过增大其放养密度来加以控制。在饵料一定时,放养密度较大,幼蟹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蜕皮就会延缓,能有效地防止幼蟹早熟。生产实践证明:一般按每亩池塘放养蟹苗1千克--1.5千克为宜。



    3.把好蟹池管理关。①为有效地控制幼蟹早熟,要严格控制换水次数与换水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一般5月--6月每15天--20天换水1次,7月--8月每10天换水1次,9月以后每15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在操作过程中,要防止蟹池内外水的温差超过3℃,换水宜缓慢有序进行,切勿过急过快,以边排边注水的方式进行,保持池内水位的相对稳定。②要严格调控池内水温,特别是夏秋高温季节,要适当引注地下泉水或水库底层水来控制池内水温,同时为防止日光曝晒,可在池内放养一定量的飘浮性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瓢莎等,并于池塘周围种植蔓藤植物。③在幼蟹培育过程中,应根据其各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加以饵料结构及投饵量的调整。培育初期,即蟹苗期,以投喂动物性饵料为主,商品饵料应富含蛋白质和钙;仔蟹期后,应逐渐由动物性饵料转为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如水浮萍、鲜嫩水草、菜叶等,并控制投饵量,日投饵量为蟹体重的1%--2%,这期间的商品饵料应逐渐减少,降低蛋白质及脂肪的含量。10月以后水温开始下降,便可适量增投动物性饵料和富含脂肪的商品饵料,以便增强幼蟹体质,为安全越冬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