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日本語  한국어  English
当前位置 >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内容
养鱼老者分享三十年鱼病防治心得总结
2018-07-13
笔者从事鱼病防治近三十载,现将鱼病防治心得小结如下,供水产同仁参考。

  一、治疗鱼病的顺序

  1.先水后鱼

  鱼终生生活在水中,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鱼的生命与生长。水环境稍有不适即可引起鱼的病虫害发生。因此,调节好养殖水体是防治鱼病的关键,“养鱼先养水”就是这个道理。

  2.先外后内

  先治理外部环境与疾病,主要包括水体、底泥、鱼体表等,然后才是对鱼体内即内脏疾病进行治疗,也就是先治疗各种体表疾病,这也是相对容易治疗的鱼病,然后才通过药饵、注射等方法治疗内部疾病。

  3.先虫后菌

  寄生虫特别是大型寄生虫对鱼体表有很大的破坏能力,而且伤口正是细菌入侵感染的途径,所以会产生各种并发症,故通常方法是先杀虫后灭菌,当然同时虫菌双杀更好。

  4.先主后次

  鱼一旦生病,往往是几种疾病并发,此时,要分清主次,应先对最严重、最主要的一种疾病用药,待主要疾病治好后,再治疗其他病。

  二、科学合理用药的

  关键点

  1.科学诊断,对症用药,是治好鱼病的前提

  通过目测、镜检、询问、现场查看等方式,综合分析、判断鱼病,尤其是对一些易混淆的鱼病要仔细查清病因,对症下药。

  2.准确计算,把握药量,是治好鱼病的有效保障

  用药量不足,达不到治疗的预期效果或者根本无效;用药过量,则可能会引起鱼类中毒,加重病情,形成药害。内服类药物的剂量,应根据在池吃食鱼的总重量或日投饲量进行计算,一般投喂5~7天为一个疗程。泼洒类药物,要准确丈量水体容积,视有机物量、水温、pH 值、病情等酌情增减。池水浓,有机物多或水温低或pH值高时,药物毒性就会小一些,安全浓度会大一些,用药量可加大剂量至上限。反之,则需注意用药,宜用下限剂量。通常情况下,病情较轻或预防用药,用剂量的下限。

  3.内外联合,用法合理是治好鱼病的基础,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用药方法主要包括全池泼洒法、拌饵投喂法、挂袋法、浸泡法、注射法、涂抹法等。前两种方法最主要、最常用,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泼洒药物时不应同时投喂饵料,最好先喂食,以免影响鱼类摄食。浮头或浮头刚结束,不应全池泼洒用药。拌饵投喂法,一般先停食1次或1天,然后再投喂。为使药物黏贴在饵料上,可添加适量黏合剂,一定要让药物与饵料充分混合,使药量均匀分布。拌药的饵料应选用鱼喜食的饵料(也可在药物里适量添加诱食剂)。

  4.观察动态,分析疗效,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用药后,要及时观察鱼群动态,尤其是在用药12小时内要有专人看守,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如加注新水、泼洒解毒药物等。用药后4~6天内若死鱼量仍保持或增加,则说明无疗效,要分析原因,改用新的治疗方案。

  三、影响药效的

  主要水环境因子

  1.水温

  通常情况下渔药用量是指水温20℃时的基础用量,水温升高时,应酌情减少用药量,水温下降时应酌情增加用药量。药效一般与水温成正相关,水温每升高10℃,药效提高1倍以上,甚至更高。水温的变化对各种渔药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应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2.水体溶解氧

  水体溶解氧越高,水产动物对药物的耐受性越强,而溶解氧较低时则易发生中毒现象。用药时,增加水体溶氧量是提高药效、降低用药风险的重要举措。

  3.水体酸碱度(pH值)

  水体酸碱度对不同药物有不同的影响。酸性药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药物,在碱性水休中的作用减弱;碱性药物(如新霉素、苯扎溴铵、磺胺类)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新洁尔灭)等则随着pH值升高作用增强。硫酸铜在偏酸性水体中杀灭寄生虫效果好;含氯消毒剂在酸性水体中作用增强;漂白粉在碱性环境中作用减弱;敌百虫在碱性环境中转成剧毒敌敌畏;戊二醛在碱性水体中杀菌作用较强;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如乌桕、铁齿苋、黄柏、苦参、车前草等宜在碱性水体中使用,在酸性水体中药效损失较大。

  四、使用渔药的

  注意事项及小技巧

  1.要把握好施药时间。4-9月是鱼病流行季节,要切实抓好防病治病工作,提高成活率。避开中午阳光直射时用药;阴雨天不宜用药(一些可以释放出氧气的药物除外),因为阴雨天光照太差,用药后容易导致鱼池缺氧。

  2.渔药要现配现用。泼洒类药物使用前一定要将一些不溶的药物残渣过滤掉,以免残渣入池被鱼类误食而中毒形成药害。

  3.注意药物之间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使用时,可能会出现拮抗、协同等

  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在用药时不能随意地混用药物,若确实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相互混用,最好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4.个别养殖品种对某些药物较敏感,应尽量避免使用。如虾蟹类对菊酯类药物特敏感,乌鳢对硫酸亚铁、伊维菌素较敏感,淡水白鲳、鳜鱼对敌百虫较敏感,无鳞鱼用药要谨慎。

  5.高温季节用药更需谨慎。夏季高温季节,水体容易形成热成层,当水体深度超过2.0米时,计量泼洒类时施药量按2.0米计算,同一剂量要分两次使用,间隔时间2小时以上。

  6.一个养殖周期内,要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药物防治鱼病,避免病原体对某一药物因连续多次使用而产生耐药性。

  7. 不同养殖品种采用的投喂药饵也不同。青、鲤、鲫鱼栖息在水底层,宜选用沉性药饵定点投喂。草鱼、鳊鱼是草食性鱼类,应将药物黏在草料上投喂,可避免其他吃食鱼争药饵。鲢鳙鱼属滤食性鱼类,宜配成稀面糊药浆,少量多次泼洒在水面上。

  8.渔药应选用通过GMP 认证的“三效”(高效、长效、速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药,不使用违禁、过期、失效药。不得使用人用药,不得使用原粉类兽药。

  9.遇不明原因鱼病或治疗无效时,应向当地渔业部门请求帮助,或登录水生动物疫病远程诊断服务平台向相关渔业专家请教。

  10.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